《语文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过秦论》与《六国论》相关研究

 
来源:语文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过秦论》以及《六国论》均有入选,而且也是中职语文教学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定的阅读篇目,二者均属文言文议论文,而且论著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过秦论》为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阶段之初,由西汉文帝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贾谊所著,《六国论》则由北宋时期文学家苏洵所著,二者相距千年,且篇幅有差异,论点也不一致,不过,从整体上来看二者均属时事评论,且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上书当朝掌权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老师都会采取比较法来完成类似文章的教学任务,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水平以及再创作的能力。本文将立足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研究。

一、《过秦论》与《六国论》的差异分析

其一,写作的背景存在差异。通常来说,文章大部分都会受到创作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必须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以贾谊而言,其生活于西汉初期阶段,和秦朝灭亡相隔仅有数十年,贾谊十分关心当时的政治大局以及国家命运,借助秦王朝的兴衰来为当朝皇帝进言上书,他从政治家的视角出发,写下了《过秦论》,明确提出,秦朝从兴盛到统一全国,受到了正确的政治决策的影响;但是,在秦始皇登基后却过于沉溺统治权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贾谊借此告诫皇帝,想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仁义治国。相对的,以苏洵来说,其生于北宋,此时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且边境告急,北宋统治者签署了不平等的合约,以割地交贡作为代价奢求平安。《六国论》借助六国的灭亡是因为“赂秦”造成,并阐述北宋王朝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势必也会导致灭亡的结局,苏洵一腔热血,千年之后依然令人为之动容。

其二,写作的风格存在差异。贾谊在《过秦论》中呈现了他所具备的飞扬的文采,且字里行间使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排比技巧和比喻方法等,直接铺陈讲述事实,具备非常磅礴的气势。例如“四海之意”“八荒之心”“宰割天下”等,措辞华丽,且铿锵有力,文章整体气势极强,充分展示出了在汉王朝背景下“汉赋”的主要特色;相对的,《六国论》为苏洵代表作之一,其文章简洁尖锐,颇具孟子之风,行文间借助古史讽刺当朝,凸显了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现实情况,同时也体现出北宋文人对于时政的关注。

其三,写作的逻辑思维不同。贾谊在《过秦论》中使用较多的是归纳和推理的技巧,阐述历史背景,并予以简单的分析,直接获取结论,列举了较多的历史资料,最终点出主旨,是一篇比较标准的文言文议论文;相对的,《六国论》中,苏洵使用较多的为演绎推理技巧,明确提出文章的论点,随后讨论六国覆灭的主要原因,提出“兵不利,战不善”,肯定弊端是出自六国“贿秦”,而文章本身也紧密联系“贿”展开讨论,具备鲜明的论点,且文章内容十分简洁精练,层层相扣,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递进式组织结构,是一篇较为标准的论证文。

其四,文章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文章论点位于文章的末尾,直接点题,立足于前部分的叙述和抒情,做以整合;而《六国论》则位于开篇,令读者一目了然,观点十分鲜明且突出。

二、《过秦论》与《六国论》的相似之处

其一,文章体裁基本一致。《过秦论》和《六国论》均属于历史评论文章,而且均为借历史讽刺现实的政论,在当时为进言上书的时文,在现代则为精品文言文。

其二,文章目的基本相似。贾谊在《过秦论》中主要阐述了秦朝从兴起到灭亡不同阶段的成因,立足反面,明确阐述文章中心论点,其行文目的主要希望汉文帝能够坚持仁义治国和以德为纲,要实行仁政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兴盛;在《六国论》当中则主要阐述六国灭亡主要原因,嘲讽宋代王朝,希望当朝皇帝能够坚持国家大局观,不惧外邦恐吓,为“一夜之安”的暂时安宁,埋下未来国家灭亡的风险,需要尽快“封谋臣”“礼奇才”,抵抗外邦侵害,维护国家政权。二者均为针砭时弊,试图引起当朝掌权者的国家意识。

其三,均具备比较强烈的语言特色。贾谊在《过秦论》中表达了强烈的悲愤情感,震撼人心,通篇若辞赋般华丽且多变,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偶句,同时还使用了一些糅合二者的长句,令文章本身参差有致,文脉呈现行云流水般豪放不羁,感情丰富,令人读起来十分上口,尽管反复使用相同句式,却没有丝毫累赘多余和雷同之感。在《六国论》当中,句式同样长短参差,呈现错落有致的特征,涉及较多的对偶、排比句式,修辞上使用了大量比喻、设问和引用的内容,词句同样十分丰富,呈现鲜明的交相辉映感。二者论证的观点都是正反相间,隐性论点和显性论点都有,十分谨慎且鲜明,发人深思。

其四,二者均使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贾谊在《过秦论》当中,主要是通过秦王朝尚且还处于“秦国”身份的时候,其自身所具备的基本实力对照山东九国已经可以证明其实力是远远超过九国的;另外,贾谊还通过秦王朝处于“秦国时期”所拥有的实力和一统天下完成之后的王朝特征对比,认为秦王朝建立之后,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远超过了自身;之后,贾谊分析陈涉所拥有的实力和往昔九国是不能对比的,由此对比得出了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势必导致“攻守之势异也”。相对的,在《六国论》当中,苏洵也使用了巧妙的对比措辞手法,把宋王朝和番邦、秦王朝和六国对比,并进行深层阐述,证明如果宋王朝通过“贿敌”而导致国家灭亡,显然这项决策是令人惊讶且不可取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宋王朝当时已经风雨飘摇,即便不选择割地“贿敌”,也是战不能胜,不可避免地走上悲伤的结局。

总的来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论述文章而言,大多都呈现出明显的针砭时弊、感触而生的特征,而且均或多或少存在“以文饰史”特征。立足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作者择取的历史背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太经得住深入研究的,比方说秦王朝时期“六国赂秦”,如果六国能够战胜秦王朝,那就没有必要贿赂了,显然,六国国力虚弱,势必被秦王朝吞没,因此可以认为六国覆灭有其强烈的必然性,而北宋最终灭亡也是相同的道理,国家风雨飘摇,倒台已经是必然结局,赂敌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的下下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读书人”过于理想化的思想理念,理想,终究是没有办法打败现实;不过,如果立足于文学角度出发,又可以发现,史论文章都呈现较为明显的逻辑严谨性以及文采性。写作史论类文章的作者多数都是正统派的“读书人”,是儒生,都从骨子里拥有关心国家大事的特征,积极进取,因此其论著内容都是能够针砭时弊的。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论点和建议,都能够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的参考,可行性比较高。但是,纵观历史,能够真正听取谏言的皇帝虽然都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且实现了人民丰衣足食,但是这样的皇帝却并不是非常多,一个又一个王朝都随着明君退居、昏君当道而灭亡,昏君当道的时期,敢于进言上书的儒者均不得善终,百姓随着皇朝的衰亡苦不堪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这两篇史评文章进行分析和探究,将会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比较能力、阅读能力等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通过历史分析当下,有效推进社会的积极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

[1]陈静晖.《过秦论》(上篇)与《六国论》比较学习[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4).

[2]程学宏.《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J].未来英才,2018(3).

[3]杨发清.从《过秦论》《六国论》看古代史论的特点[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夏同泰.各具特色的咏史名篇——《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对比教学探析[J]. 语文学刊,2002(4).

[5]冯军帅.苏洵《六国论》和贾谊《过秦论》(上篇)比较[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4(1).

[6]戈强.深思善取 丰富课堂——以《过秦论》《六国论》为例浅谈“教辅、教材、教法”的处理[J].学语文,2013(5).


文章来源:语文研究 网址: http://yw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62554.shtml


上一篇: 链接生活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 机械工业论文_深度残差网络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语文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